闪电评论|抓实抓好主题教育 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更坚实步伐

闪电新闻   2023-04-15 10:51:35

“攻坚克难的过程就像钉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而是需要干部群众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4月1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七版《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文,刊发山东省无棣县西小王镇党委书记的声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齐鲁大地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有力展现了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使命担当。


【资料图】

创建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济麦”“齐黄”“登海”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过去五年,山东在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提升。这也成为五年来山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八个显著成就之一。乡村是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新征程上,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在近日召开的山东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照中央要求,山东提出努力实现5方面的目标——聚焦强化理论武装,在筑牢思想根基上见行动、见实效;聚焦锻造政治品格,在擦亮忠诚底色上见行动、见实效;聚焦高效履职尽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见行动、见实效;聚焦践行群众路线,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见行动、见实效;聚焦营造优良生态,在倡树时代新风上见行动、见实效。

理论学习至关重要,但如何落到田间地头?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在调查研究中自然会获得答案。

“田里有困难,就找杜立芝。”在山东省高唐县,提起“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的名字,农民群众语气中总是透着亲切。作为山东省高唐县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土地是杜立芝最熟悉的地方。她扎根基层38年,跑遍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为农民化解数不清的难题。她把对“三农”的无限热爱化作服务百姓的“永动力”,也将自己炼成了农民致富的“百事通”。

2018年,杜立芝带头成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组建“杜立芝农业科技服务团队”。这个汇集着当地近百名工作在农业一线的科技人员团队,全心全意服务农业生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科技力量。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的党员干部就如高楼的地基,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杜立芝在黄土地上写下的丰收故事,是新时代山东农业农村战线上万千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重实践”。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从根本上说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使用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这段朴实无华的顺口溜,描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提到的山东乡村振兴“头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从清偿380多万元村集体负债做起,从动真碰硬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做起,朝着最为复杂、最受关注、最难解决的人地不均矛盾“开刀”,坚持做一碗水端平的真事实事。

在他的办公室,300多本笔记本记录着其中的酸甜苦辣,让这位“时代楷模”带领代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振兴乡村的心路历程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农村要发展好,必须要有好班子和带头人。王传喜始终本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神,努力做“中国梦”的实践者,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越来越多乡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建强干部队伍,凝聚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方面,山东抓住乡村两级集中换届契机,一方面选优配强乡镇干部队伍,另一方面优化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近年来,先后有332名村党组织书记被山东省委表彰为“担当作为好书记”。与农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再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山东推动干部人才向乡村下沉,建强村级班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山东有能力也有信心书写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壮美篇章。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精彩推送